《新闻前哨》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疫情期间澎湃新闻“美术课”栏目可视化报道分

 
来源:新闻前哨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07
 

一、研究背景

(一)新型冠状肺炎事件

2019年12月份,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截至2020年7月25日,中国已累计确诊例,累计死亡4658例;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累计确诊达例,累计死亡例,国际疫情形势严峻不容乐观。疫情数据不断更新,新闻报道作为向公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承担了为民众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指导、参考等重要信息的责任。如何将大量、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疫情数据转化为直观、简洁的新闻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大众关注,让大众主动学习专业的医学防护知识,是战胜疫情的关键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如何高效传递信息的重要环节。

(二)数据可视化与新闻

数据可视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图形学,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移动终端的普及让传播迎来了又一次变革,新闻机构的传播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传播方式的改变、受众接受信息习惯的改变等因素,让新闻可视化在新媒体时代受到重视。在新闻报道中,用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复杂的数据,不仅可以让受众更加高效、直观、全面地获取信息,甚至能通过数据的呈现预测事件走向,达到意想不到的报道效果。

王传宝与滕瀚在《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可视化”初探》中提出,新闻可视化是综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化制作和可视化生产等多种应用而成的一种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将原来平面的、文本的、数据的信息转变为图像化、立体化的交互式报道[2]。在此次新冠肺炎事件中,由于环境的特殊性,信息不确定性和传播中的噪音阻隔了信息的有效传达,大众急需时效、内容共存的信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新闻可视化因其直观、易读的传播特点,在本次疫情的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澎湃“美术课”疫情可视化报道概况

澎湃新闻是上海报业集团重点打造的新媒体项目,“美术课”栏目开设于2015年,是澎湃新闻作为传统媒体转型代表开设的数据新闻专栏,是国内数字新闻的先锋之作,致力于用数字解读新闻。经过近五年的发展,成为当前国内数据新闻领域的领头者之一。栏目贯彻“数字是骨骼,设计是灵魂;与新闻相关,又与新闻无关”的宗旨,在产品设计上以“优先移动端、配适PC端”为目标定位,注重移动端功能特点的开发和运用。在数据运用上,“美术课”栏目秉承着对读者负责也对自身负责的态度,对每一篇文章中引用的数据都进行了详实标注。在“美术课”栏目中,最早发布的一则新闻是在2015年3月9日,名为《数据一周丨妇女节刚过,来聊聊女人们的职场和家庭状况》,用各地区生育率、各地区男女做家务时间、标准普尔1500企业CEO名字排名四个指标来简单描述各地区女性的家庭生活情况和职场发展。

通过对新型冠状肺炎期间,澎湃“美术课”栏目对于疫情的相关可视化报道为例,运用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这些可视化新闻报道的应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数据可视化在疫情报道中的应用,探讨可视化新闻的发展前景,希望对疫情信息传播中的新闻可视化报道有所助益。

二、疫情期间澎湃“美术课”可视化报道的特点

(一)呈现形式丰富,以静态新闻为主

在5G网络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和瞬间万变的环境,将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分割成了无数个小的碎片,用户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在注意力争夺战中,丰富多态的信息呈现形式成为媒体赢得用户关注的重要突破口。媒体通过可视化的新闻呈现形式,将繁杂的数据、文字和多媒体形式有机结合,使得信息的传达更加直接高效。截至2020年7月25日,澎湃“美术课”关于疫情的相关报道共有26篇,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以信息图、图表为主的静态新闻占比较大,共有20篇报道;动态新闻占比较少,主要包括视频和H5,共有6篇报道。(图1)

图1

可视化新闻的呈现形式各异,但都具备了可视化产品的典型特征—易读性。这一优势,在疫情期间高频率、高难度的数据统计呈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有关疫情的实时信息以数字为主、文字为辅,而数据作为疫情实时状况的最有力说明,把复杂的数据以最直接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加其易读性,这在疫情期间,无疑是最好的信息呈现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中,大众的阅读时间被分散成无数个细小的碎片,长时间、沉浸式阅读的频率降低,碎片化时间增多。可视化新闻的出现使得信息呈现形式更加简洁直观,缩短了阅读新闻需要的时间,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丰富了用户的阅读体验,提高了媒体新闻的信息触达率。

(二)数据来源专业,准确度高

可视化新闻多以直观化的形式展现数据及其变化,因此数据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读性。尤其是在本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减少,个人信息来源渠道受阻,人们依靠上网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必须确保信源权威可信,数据准确详实,减少不必要的误读和误解。通过对《澎湃美术课》的26篇新冠肺炎可视化报道的内容统计发现,其中,新闻数据的来源多为政府权威部门、各主流媒体、专业互联网统计机构和学术组织。本文依据在澎湃“美术课”新闻中出现的数据来源机构名称,将可视化内容的主要数据来源进行如下统计。(图2)

图2

通过统计得出,澎湃“美术课”所有疫情相关的可视化新闻都拥有多渠道数据来源,不仅来自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各国家与地区的公共卫生组织与部门,还采用了地方媒体报道和网络数据平台的信息。把来源于各国家组织与市场商业组织的数据进行比较对照和交叉验证,实现数据真实性的动态校验,更真实地反映新闻事实。

(三)主题内容多样,有所偏重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整个过程中,网络信息嘈杂,网络谣言时有发生,主流媒体要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引导工作正面舆论,减少谣言的发生。这就要求媒体在进行传播时既要从多方面、多维度进行全面思考,又要考虑在疫情特殊时期新闻内容的侧重性。澎湃“美术课”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可视化报道中,从各个角度出发,从不同视角透视疫情全貌,找准自身定位,最大限度地向受众传达、解释疫情相关状况,提高了用户接收信息的可能。

1.国际主题较少,集中在后期

主题凝练了一个新闻的主要内容,为了从全方面探讨澎湃“美术课”的可视化新闻,我们需要对疫情期间报道的主题进行分析。首先,按选题地域进行分类统计。截至目前,澎湃“美术课”关于疫情的可视化新闻报道中,国内选题共有16篇,占比61.5%,国际选题10篇,占比38.5%,可以看出国际选题少于国内选题。相较《澎湃美术课》 以往报道而言,国际议题占比由29%提升至38.5%。按时间线来看,在2020年3月5日之前的13篇报道中,国际主题仅有1篇,占比7.69%;而在2020年3月5日之后的13篇报道中,国际主题有9篇,占比69.2%。从报道主题中可以看出,在疫情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选题的数量有明显变化。

经过统计分析,笔者认为出现主题地域范围巨大变化的原因有二:首先,2020年2月27日,钟南山院士在疫情防控专场新闻通气会上表示,“预期国内疫情高峰应该是在2月中接近2月底,4月底基本控制住”,随着国内疫情情况的基本稳定,各媒体新闻报道的重心也开始转移;其次,在2020年2月下旬,国外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开始猛增,3月开始,各大媒体对国外疫情状况进行大规模报道,澎湃新闻也在其中,而“美术课”栏目作为澎湃新闻的数据新闻专栏,在主题选定上与澎湃新闻保持一致。

2.疫情报告类新闻占比最大

按新闻报道主题进行分类统计,笔者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澎湃“美术课”栏目的新闻报道主题大体分为健康知识、战疫行动、政策解读、社会情况、疫情报告、情感描绘六大类,根据分类将《澎湃美术课》的疫情可视化报道进行了统计,发现在以上六类报道中,疫情报告共有7篇,占比26.9%。具体统计情况如下。(图3)

图3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国家政策和主要领导人讲话的分析和报道,是特殊时期新闻报道必不可少的重要主题,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可视化呈现,向受众解读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鼓舞民众积极与新冠肺炎作斗争,有利于提高民众士气,增加大众对政策的了解和支持。另外,利用易读性强的可视化新闻向大众普及防疫措施和科学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对疫情的重视,发挥可视化新闻的价值。统计发现,在澎湃“美术课”栏目与疫情相关的可视化报道中,疫情报告类占比最大,达到26.9%。国内国外疫情信息瞬息万变,及时获得数据整合信息,并以最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数据报告,使受众对疫情的动态变化一目了然,这充分展现了可视化新闻的优势所在。此次疫情期间,澎湃“美术课”可视化新闻在诉诸民众情感方面也有突出表现,如《武汉解封倒计时,要走出心理的阴霾还需多久?》,从大众心理出发,关怀疫情严防严控下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使大众获得情感共鸣。

通过统计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的疫情数据,对疫情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推演,有助于疫情的地区控制。可视化新闻以它自身直观、简约的特点,提高了疫情期间的新闻信息触达率。

三、总结与展望

(一)数据可视化在疫情报道中的优势

大数据时代,数据可视化报道精简文字信息,运用丰富立体的呈现方式,使枯燥的数字尽量生动化、直观化,使新闻的呈现形式愈发符合用户“读图时代”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提高了可视化疫情新闻的阅读量,疫情信息触达率有所提高。可视化报道通过将多维度、多渠道信息的整合,以可视化的呈现形式展现疫情变化的动态过程,帮助人们了解疫情的整体态势,提高公众对疫情的关注度,增强个人防护意识。“数据可视化有助于提升专业新闻的‘阐释’效果”,“对健康信息尤其是专业信息的阐释,数据和图像比文字描述更具有显著的优势”[3]。将专业知识和公共健康数据图形化,降低了公众对专业医学知识的理解门槛,让用户高效获取疫情相关的科学防护知识,降低因信息不对等带来的恐慌。

(二)数据可视化在疫情报道中的发展新趋势

1.数据图表多样化

很多学者都对可视化新闻的表现形式做了深入研究,将可视化报道的呈现方式分为信息图、H5、视频音频、交互地图、动态图表、静态图表等多种形式。但可视化新闻在呈现方式的应用上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结合选题和内容,根据不同情况合理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针对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疫情状况进行分类报道。静态图表展现的多为最新数据,注重新闻时效性,一般为当下热点事件;动态图表一般展现的是过去一段时间的数据信息变化过程,该类新闻不仅起到告知信息的作用,还可以对未来的疫情发展状况进行推演,对今后疫情防范、预测发展、总结经验大有益处。

2.挖掘可视化新闻内容的深度

可视化新闻的最大特点即直观化、简约化,这无疑符合当下互联网环境造就大众的阅读习惯。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大篇幅、多文字的深度报道逐渐成为少部分人的阅读对象。大部分网友长时间浸润在泛娱乐化的网络世界中,碎片化、浅层次的阅读,使得用户对问题的看法片面且情绪化,网络谣言、网络暴力时有发生,媒体深度报道举步维艰。

在这种情况下,可视化新闻的出现让信息接收变得愈发简单,繁杂的数据通过简单的图表呈现给用户,让用户在短时间内读懂并接受大数据。但可视化新闻的内容不能止步于数据统计,深度报道、系列化报道是否可以借用数据可视化形式,让枯燥无味的文字重生活力,让图文、表格等各种形式并茂的深度报道成为可能,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因为可视化新闻的局限性使其只能对数据进行统计,是否可以考虑将数据可视化与传统文字表述相结合,用更合适的方式把数据与文字相结合,挖掘可视化新闻内容的深度。

3.传播渠道整合,扩大传播影响

新闻可视化之所以没有获得大范围的传播,其主要原因就是传播方式与传播渠道的单一化。澎湃“美术课”的疫情可视化新闻报道主要发布在澎湃新闻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上,受众局限、传播渠道单一,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而粉丝较多的澎湃微博账号因为每天发布信息较多,而可视化新闻的报道偏少,并没有引起其微博粉丝的关注。不同媒介平台的受众因为年龄阶段的不同,习惯接触的媒介也不尽相同,媒体应根据受众的年龄层次和媒介接触习惯,对相关传播渠道进行整合,扩大其传播影响力。■

[1]程雨姣.数据可视化在健康传播中的应用——以中外媒体对MERS病毒数据新闻报道为例[J].新媒体与社会,2015(3):121-137.

[2]王传宝,滕瀚.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可视化”初探[J].新闻研究导刊,2014(03):3-5.

[3]李希光,赵璞.数据可视化:数据新闻在健康报道中的应用[J].新闻战线,2014(11):53-56.


文章来源:新闻前哨 网址: http://xwqs.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9757.shtml


上一篇: 融媒体背景下新闻采编流程再造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 借助“互联网+”,纵情美丽西沙——《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新闻前哨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